English

大学者与小字典

1999-12-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洁宇 我有话说

无论是古汉语的学习者还是研究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是一本必备的基础工具书。初学者可以依靠它迅速掌握古汉语常用字的基本字义,排除阅读中的困难。而专业研究人员也通常将它作为案头工具书,用以随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本字典之所以能具有这样广泛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着眼于“常用字”的编纂思想。它选字谨慎,不取僻字,释义精炼,注重辨异,在最大程度上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1993年,商务印书馆又出了修订本,1995年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从出版至今的整整20年中,前后印行了8次,1500多万册,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规模上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算不上“大”字典。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它的编纂者里竟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这样的“大”学者。由于历史的原因,1979年的版本上没有署明编写者的名字,以致很多读者对此一无所知。直到1993年出修订版的时候,编写者的名字才出现在《修订说明》中。这些默默无闻地付出了大量艰辛劳动的主要编写人员就是: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张万起和徐敏霞。

其实,王力先生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贡献还远远不止于“参与编写”。据蒋绍愚教授介绍,这本字典着眼于“常用字”的基本立足点就源于王先生的思想。王力先生早年曾撰有《理想的字典》一文,提出过一系列的字典编纂原则。三四十年代,他又亲自编订出《了一小字典》的样稿,但未获付梓。王力先生去世之后,吕叔湘先生曾评价说,王先生在音韵、语法方面都卓有成就,在字典编纂上也曾“牛刀小试”。可见,王力先生在字典上的学术见解已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和肯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实际上就建立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对“常用词”的归纳上,所以应该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王力先生在字典编纂方面的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回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编纂历史,我们当然可以看到王力先生所起到的作用和他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但人们也许想象不到,1974年,在字典编纂期间,当时的环境是不允许王力先生这样一位专家和权威来自由地主持工作和畅所欲言地发表他的学术见解的。当时,王力先生只是“工人、学生、教师三结合”的编写组中的普通一兵,已经74岁高龄的他,仍然不得不与年轻人一样,住集体宿舍,睡上下铺,一日三餐到食堂排队,并且每天坚持高强度的工作……。应该说,王力先生为这本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劳动,以及他所忍受的磨难是他人难以估量、难以想象的。

为了配合“评法批儒”,帮助工人读懂古书,1974年春节过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部分师生住进了东郊的某工厂,开始了一种“大兵团作战”式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编写活动。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为学术编字典是不可能的,所以,用编者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蒋绍愚教授的话说:“编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在‘打倒一切’的形势下钻了一个空子。”所以,对于包括王力先生在内的专业人员们来说,无论物质条件多么艰苦,他们也甘愿为之。据蒋绍愚回忆说,王力先生在工厂宿舍中是和林焘先生睡上下铺的,林焘先生当时已年过半百,但和王力先生比起来还是年轻多了,所以每天爬上爬下的事就由他来承担。最令蒋绍愚难以忘记的是,住在工厂的那一年,王力先生每个周末要从东郊回到西郊的北大家中,中间要倒好几次车,而公共汽车又拥挤不堪,老人实在是吃了很多苦。蒋绍愚说:“有几次我送先生到车站。记得有一次先生都已经挤上车了,却又被人挤下来,很重地摔到了地上。”然而,身体上的疲惫还不是最主要的,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王力先生在编纂工作中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当时有个年轻人发现王力先生对古书特别熟悉,查找例句比其他人快得多,所以就自作聪明地提议,让这个老头专门查例句,编写的任务就交给其他人好了。当然,这个荒谬的提议未被采纳,但作为王力先生弟子的蒋绍愚提起往事,仍然觉得辛酸。王力先生就是在这样身体上疲惫不堪而精神上又感到压抑的情况下认真地坚持着字典编纂,他亲自审阅和修订了绝大部分稿件,直到1976年初稿全部完成。虽然后来历时一年的统稿工作是由蒋绍愚承担,王力先生没有再参与,但是正如蒋绍愚所说:“没有前面王先生的把关,这本由那么多人编写的字典肯定会存在大量的问题,甚至可能根本无法出版使用。”可以说,是王力先生保证了这本字典的质量。所以,十几年以后,蒋绍愚在《修订说明》中说:“这本字典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写原则和体例都为字典所遵循和沿用。字典初稿的绝大部分条目也都经过王力先生审定。所以,这本字典有一定的特色并受到读者的欢迎,是和王力先生的指导分不开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